寒假成长节 ——专注教育,再蓄力!
保定市美术中学2019-02-28
北京市八一学校保定分校与保定市美术中学均将人力资源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以教师成长为中心。由此构建了适合当代教师发展的自主成长机制,形成了教师成长链(日反思会、周成长课、月成长汇、学期/寒暑假成长节)和教师自成长链(自育、他育、博育),助力每一位教师专业健康发展,快速成长,只为打造全国最具竞争力的教师队伍。
2月17日,《中国教师报——课改研究周刊》主编、中国民办教育共同体秘书长褚清源,中国教师报特聘课改专家、美中自教育研究院院长王红顺莅临八一分校,为八一、美中的老师们带来了题为《阅读之前、世界很小》、《自本课堂的构建》、《新学期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学校管理的创意和策划》的专题报告。
褚清源——《阅读之前,世界很小》
褚清源主编首先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并从一个法则、两个观点、三个问题、四个人物、五本图书五个方面展开讲解。
褚清源主编说,教育中的工作大致可以放置在四个象限中,第一象限是紧迫而重要的事情,第二象限是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情,第三象限是不重要但紧迫的事情,第四象限是既不重要也不紧迫的事情。人们通常是在第一象限里忙碌,而忽略了第二项限。
但决定未来的不只是眼前这些紧迫的事情,比如读书,就属于一个人成长中非常重要但不是很紧迫的事。褚清源主编指出,一天不读书,没有人看得出来,也不会影响你的生活和工作,但长时间不看书的人,一定会与长期看书的人有不一样的气质,也一定会影响其生活轨道。
褚清源主编还提到了懒蚂蚁效应,并表示老师们要向“懒蚂蚁”学习,用更多的时间去整理自己的事务,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提高自己,在关键的时候才能展示自己的才能及价值。
我们不能被所处的时代所限
我们不能被所处的空间所限
我们不能被所处的圈子所限
所以,要读书。
正如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言,“决定人生的不是经验,而是我们自身赋予经验的意义”。褚清源主编指出,读书可以经历1000种人生,可以让你的精神世界气象万千。
说到怎么读书,褚清源主编认为首先要弄清楚“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的关系,要真正将读书为我所用,服务于自身的成长,其次要学会采用仰视、平视和俯视三个视角来读书,真正将书中的说法变成做法,将理念变为行动。
读书三问:为什么要共读?你怎么看共读与碎片化阅读?为什么你读了,却没有进步?
褚清源主编向老师们抛出了三个问题,并调动大家积极思考。他指出,共读可以引导我们从被动阅读走向主动阅读,并通过分享迅速让一个团队对某个现象或观点达成共识,从而形成共同的话语体系。他认为,碎片化阅读是可以让人走向深度阅读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在读书过程中,要克服“读而不习、读而不思、读而不行”的三大硬伤,读要读懂,并在实践中转化为行动。
以优秀的人物引领前行。褚清源主编向大家介绍了四位榜样人物,讲述了他们的阅读故事。四位榜样人物都具有主动谋变、相信改变、明确方向、读书、长期主义的共同特点,他期望老师们能够从他们身上汲取成长的力量。
褚清源主编还向老师们推荐了五本书,涵盖了教育、人文等多种类型,并通过书的内容指导大家应该选择此时此刻最适合自己的书进行阅读。褚清源主编还向老师们分享了一个概念——根本书籍,即哪本书是你理解生活的根基。褚清源主编指出,读书需要配方,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根本书籍。
王红顺——《自本课堂的构建》
王红顺院长从自本课堂提出的背景、理念定位、基本结构、流程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为什么要提出自本课堂?王红顺院长指出,自本课堂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是课堂的再一次革命,是终身学习的需要。重塑教学形态、重建学习方式、重构课程、学习内容、重组学习社区、重述目标、学程是自本课堂的新样态。具体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从关注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落地;
学习方式、学习目标从整齐划一到以生为本的个性化组合、选择;
课堂定位从知识、能力立意走向思维、智慧立意,从仅改变思维提升到让思维、素养双生长;
构建新的学习社区——混龄成长生态群;
课堂上关注学科知识的双层意义,尤其是格外关注知识的文化意义;
从传统课型走向课堂自由组合结构模块;(使合作学习走上一个新台阶)
借助设计思维重组课堂组织方式;
课堂模式要更加关注学科思想、学科品质这一本质属性。
王红顺院长指出,自本课堂的基本结构包含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评价五个方面。课堂流程设计六原则包含聚焦目标升级、目标链的构建、目标个性化定制;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翻转教学设计;编制突出“学”的学时学程设计案;植入信息技术因子;增加问题提出与问题归类优化环节;放大合作学习中展示后现场生成及展示后谈论的反馈环节。
褚清源主编还就王红顺院长的报告进行了补充,他强调自本课堂需要注重六个方面,即注重反思,注重责任赋能,注重收集学情,注重倾听,注重学习方法的总结,注重少即是多、慢即是快的理念。
谈及自教育思想,褚清源主编表示,它是直击教育本质的概念。并对自教育思想的十个核心主张进行了阐释。
自教育的十个核心主张
1.自育自觉,自立立人。
2.教育需要从关注集体的人,抽象的人,回归关注个体的人,具体的人,真实的人。
3.每一个人都是向善向好的,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不断”向善向好”的自己。
4.相信和尊重学生。
5.以自主的方式培养自主,用自由的环境保护自由,在自治的生活里走向自治。
6.没有人能教会另一个人,除非他愿意学。
7.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让成长在体验中自然发生。
8.学习是一个私人事件,但学习要在共同体的环境中,学习需要组织和群体的支持。
9.展示即学习,展示即成长,展示即探究,展示即反馈。
10.课堂是自教育的主阵地,自教育崇尚的好课堂是,好课堂里出故事,好课堂里出素养,好课堂里出精神,好课堂里出公民。
2月18日,王红顺院长为老师们带来了题为《新学期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的报告,有效指导老师们撰写新学期计划并落地实施。
王红顺院长首先介绍了评判计划优劣的方法与工具、制定计划的三个重要调查表。
制定计划的三个重要调查表
学情调查文件、成长素养自我测查试卷、家长称职度测试卷
为了让老师们更好的准备开学的事宜,王红顺院长分享了开学第一周教研组要关注的六件事、开学前进行个人教育行为六项体检以及落实新常规、提升教学质量等行之有效的方法。
王红顺院长指出,开学前每一位教师都要对自身的教育行为进行体检,从教学效果、班级管理、职业发展规划、人机关系、课改、“三商”协同等方面展开。
王红顺院长还针对教学备课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分享。他说,备课分为四个步骤,即:备课=阅读与思考+思考可视化(撰写教案)+制作课件+训练技能与内容消化(备课四环节)。同时,备课还分为整本书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三时态。
学校管理既需要宏观上的整体设计和思想指导,也涉及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王红顺院长在《学校管理的创意和策划》的报告中对学校管理提出了先进、新颖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并提供了期末颁奖典礼的创意、德育主题活动、期末家长会、开学典礼、离校周与离校主题活动的创意和策划等九个详尽的示范案例。
报告结束后,美中科研处陈星主任、八一执行校长史小昌分别对本次活动作了总结发言。
陈星主任总结时说,本次成长节层次高,专家报告质量高,尤其是为两校量身定做。具体体现在:1、组织得力。成长节的方案经过顶层设计、教师建议、专家指导后不断丰富完善。组织工作创意多,尤其是这次实施了项目负责制,给成长节增加了新的血液,较上学期有很大的创新和突破。各级部、处室自运转方案周详,工作安排扎实。后勤保障工作得力,饭菜可口、剧院舒适。2、成长加快。老师们听课认真,笔记详实。老师们仪表得体,男教师西装革履帅气十足,女教师优雅端庄,充分彰显了现代教师的气质。老师们分享积极,质量与数量双增长 。项目负责人、组织者主动成长、敢于担当,成长节质量、实效以及教师满意度显著提高。3、内容丰富。专家报告与工作研讨相结合、集体学习与个人拔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形式新颖。项目负责制,突出了教师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5、杨志成校长、褚宏启校长、褚清源主任、王红顺校长等专家都肯定了老师们的成长和进步。尤其是杨伟坤副市长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说,八一、美中将教师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对教师队伍进行职后培训,令她非常感动。并对贺宇良校长大加赞赏,称贺校长是善于学习和思考的教育家型校长。她还将继续陪伴大家,与大家一同走在成长的路上。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陈星主任指出,全体教师要整理成长节内容,形成自己的成长心得。而后将心得、成长节期间的专家课件、成长节方案打包存入教师成长档案。完善总结计划时,充分占有资料,将名校总结计划案例、历次到校指导的专家报告、外出学习的落地分享、校长在干部、全体教师微信群分享的文章内化进去,形成博采众长的总结计划。
陈星主任最后表示,本次成长节老师们投入度高、参与度高、理解深入。从老师们的微信体会、上台分享等,看到了大家的进步速度、幅度和成长的结果,结论是这次成长节成功了!
史小昌校长首先代表八一全体教师感谢了贺宇良董事长不惜重金为老师们搭建成长平台,感谢两校干部加班加点精心策划成长节的内容,感谢专家大咖为我们带来的精神盛宴。她说,在全国大部分学校教师还在处在春节假期时,我们的教师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精神面貌开始学习成长,这就是八一十六字精神“思想领先、艰苦奋斗、高度负责、严格要求”的完美彰显。
史小昌校长表示,在这十天的成长节让她非常欣慰。看到了老师们学习态度的转变,学习状态也渐入佳境,成长的意识逐渐增强。希望老师们能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总结、思考,更好地展望和规划未来。
最后,史小昌校长借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提到的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一句话表达对大家的希望,希望大家能够不负春光、学思结合、探索创新、立己达人!
引吭高歌《明天会更好》